文章綱要
維運工程,電站安全的基石
隨著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太陽能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要角。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於太陽能電站的環境與安全越來越重視,要確保電站的穩定高效運作,維運工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陽光電系統維護管理的首要任務,絕非僅止於追求最大的發電量,保障案場的營運安全是我們的第一優先。任何太陽能電廠,無論規模大小,若缺乏嚴謹的維運,都可能面臨電器/電線老化、部件鬆脫、設備故障或損壞等風險。
因此,專業的維運無疑是電廠的防護罩,確保系統在設計壽命內都能安全且穩定地運行。廠商的定期檢查與自主檢核,是系統安全、效率與永續運作的根基。
維運工程的執行
太陽能電站的核心設備包括太陽能板、逆變器、電力輸送系統及結構部件等,這些設備多數設置在戶外,與一般家電設備比較起來,較易受氣候、濕度、溫度等因素影響,產生老化或故障風險。因此,定期檢查和維護能有助於:
- 保持發電效益: 透過定期清潔與異常排除,維持電站健康,確保發電量維持穩定高效。
- 延長設備壽命: 定期檢查與更換耗材,能有效預防設備早期故障,延長逆變器、模組等核心設備的使用壽命。
- 風險控制: 主動識別並排除潛在的電氣與結構風險,避免事故發生。
維運工作兩大分類
維運工作分為兩大類型,從預防到修復,必須雙管齊下,來確保電站的效率與安全性。
- 主動偵測與預防包含:(1)24小時遠端數據監控,監測電壓電流異常、(2)熱顯像檢測,確認是否有異常發熱點、(3)定期清潔,包含環境整理以及模組清潔、(4)颱風地震前後檢修。
- 故障排除與修復則主要有:(1)故障通報與反應、(2)電站異常排除,如訊號錯誤或發電電量異常、(3)設備損壞的修復或更換等。
維運不只是事後的「修理」,事前的預防與管理也是維運工作重要的一環。隨著智慧維運技術發展,如遠端監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診斷等,現在的電站營運效率大幅提升,讓太陽能成為安全、穩定的電力來源。
台灣氣候的挑戰:維運更顯重要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潮濕多變,且經常受颱風、豪雨與高溫影響。
這些環境因素對太陽能系統構成相當挑戰:強風可能造成模組鬆脫、結構受損;濕氣與雨水可能影響線材受潮或水氣滲入接頭,導致短路的狀況發生。
為降低氣候帶來的風險,電站維運應採取「預防重於修復」的原則。常見作法包括:
- 颱風前:檢查模組固定、排水系統、支架與接線牢固性
- 颱風後:確認構件狀態、電氣系統無滲水或破損
- 季節性檢查:依日照強度、濕度變化調整巡檢週期與清潔頻率
這些預防性維護能顯著降低設備受損與停機風險,讓電站在多變氣候下依然維持穩定發電。
政策並行,安全至上,效益長存
為了使電廠高效運行,同時確保太陽光電電站持有者、建置方對電站環境及安全性的重視,經濟部能源署正研議推動太陽能電站的「定期自主檢核流程」。
這項流程的核心精神是「業主責任制」,供太陽光電業者落實自主巡檢,並建立能源署查驗機制。研議中的自主檢核重點包括:
- 太陽光電系統:模組與變流器運作、裝置結構牢固性
- 變電站:設備銘牌與警示牌、變壓器及開關設備功能、配電盤圖面放置、充電機與蓄電池功能
- 電廠周遭環境:如告示牌及滅火器、雜草/樹木修剪、積水積砂或廢棄物堆積
- 電源線(含光纖電纜):支撐設施完備及損壞狀況等、人孔/轉接箱安全狀態
- 光儲系統運作情形
- 電廠運作情形:發電系統與監控系統、資通網路系統運作是否正常
透過定期自主檢核,能提升問題發現的即時性,讓業主成為電站的第一線守護者。若在自主檢核中發現異常,應立即通知專業維運團隊介入處理,以避免設備進一步損壞或安全事故發生。
太陽能電站的維運工作,涵蓋設備與環境兩大層面,是保障綠色能源穩定又安全供應的基石。唯有重視並落實維運,才能讓太陽能電站持續發揮最大效益,降低風險,保持安穩安全的電力來源。未來,隨著科技進步與環保意識提升,太陽能電站的維運將更為智慧化、精細化,持續做為推動能源轉型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