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鴻電力

AI推升數據中心用電激增 佈局AI 時代綠能轉型

AI時代來臨,數據中心用電激增

AI資料中心是現代機器學習和運算技術進步的支柱。然而,這些人工智慧資料中心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其所需的巨大功耗。
隨著生成式 AI 及大規模訓練模型快速普及,全球數據中心用電量急速成長,已成為能源轉型的核心挑戰之一。
全球各國加速AI布局,全球能源轉型壓力升溫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2023年,美國資料中心的用電量佔總用電量的4.4%—如果目前的人工智慧趨勢持續下去,到2028年,這一數字可能會增長近兩倍,達到12% 。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更預測,進入AI繁榮發展期,美國資料中心用電量將創歷史新高(RCR Wireless News, 2025),EIA預估 2025-26 年全美電力需求將創歷史新高,突破 4,200 TWh (EIA, 2025)。這一波 AI 技術推動的能源需求浪潮,正快速改變全球能源市場與基礎設施規劃思維。
而英國近期規劃興建的 AI 數據中心,預計每年將產生 85.7 萬噸碳排放,超過伯明罕機場五倍,當地民間與政府均強調必須同步導入更多再生能源與碳管理策略(The Guardian, 2025)。

歐盟方面積極推動「AI 大陸行動計劃」(AI Continent Action Plan),擴大AI基礎建設,期提升歐盟在全球AI競爭中的實力與主導權(科技政策研究與資料中心,2025)。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本月11日宣布,計劃在歐洲加碼興建20座人工智慧(AI)工廠,全球第一個「工業AI雲」也將落腳當地。黃仁勳表示,歐洲已意識到AI工廠重要性,該區AI運算能力將在短短兩年提升至目前的十倍(經濟日報,2025)。因應AI大陸行動計畫所需的龐大耗能,歐盟也提出AI建設的能源會盡可能由綠色電力支持(新華社,2025)。

 

科技巨頭加碼綠能,打造永續AI基礎設施

為因應 AI 驅動的龐大用電需求,全球科技大廠正積極採用多元綠能供電策略:Meta 近期與 XGS Energy 簽署 150 MW 地熱電力合作協議,支持旗下 AI 資料中心營運(Reuters, 2025a);Amazon AWS 與 德國萊茵電力公司RWE 攜手透過長期再生能源採購協議(PPA)導入風能與太陽能,為 AI 超算平台提供穩定綠電(Reuters, 2025b)。

 

臺灣產業也須加速因應,邁向淨零智慧能源

觀察國際趨勢,AI 時代的能源轉型挑戰已全面浮現,科技龍頭谷歌(Google)2013年就於彰濱工業區興建資料中心,近年更是接連傳出第二座選址台南、第三座落腳雲林的傳聞;微軟(Microsoft)也在2024年11月啟用「Microsoft 365」台灣本地資料中心;而全球市占最高的亞馬遜(Amazon)雲端公司AWS預計在2025年啟用台灣區域資料中心;Meta也傳出將在台設首座資料中心(環境資訊中心,2025)。輝達執行長黃仁勳5月於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也正式宣布,將攜手台積電、鴻海及國科會,打造台灣第一台大型AI超級電腦,為台灣打造AI基礎建設(聯合報,2025)。

台灣在AI伺服器、半導體、數據中心領域具備全球影響力,政府與企業更需重視多元能源供給,穩定綠電供應、結合儲能系統,強化電網韌性;企業部份則可透過產業碳足跡管理、建置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或是取得綠電憑證以提升綠色競爭力。

茂鴻電力攜手產業,助力 AI 時代綠能轉型

作為專業的再生能源供應商,茂鴻電力已取得售電業執照,透過自建自營的綠電案場,協助企業靈活搭配 AI 資料中心及高性能運算設施之用電及綠電憑證需求,強化永續競爭力。

未來,茂鴻電力將持續攜手企業邁向低碳智慧能源新時代,不僅協助台灣製造業與世界接軌,更期與台灣產業共同打造淨零 AI生態圈,引領台灣在全球 AI 永續浪潮中脫穎而出。

 

 

 

Reference:

  1. RCR Wireless News, AI data centers to consume up to 23GW power by end of 2025, 2025/05/22. 
  2. EIA, Electricity Monthly Update, 2025/03. 
  3. The Guardian, Planned AI datacentre in England could cause five times emissions of big airport, 2025/06/06. 
  4.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料中心,2025。歐盟啟動AI大陸行動計畫:打造全球AI創新領導地位的五大戰略支柱
  5. 經濟日報,2025。輝達 CEO 黃仁勳:要在歐洲蓋20座 AI 工廠 量子運算走到轉捩點。
  6. 新華社,2025。歐盟披露投建13家AI超級工廠細節
  7. Reuters (a), Meta inks geothermal energy deal to support AI, 2025/06/12.
  8. Reuters (b), German utility RWE and tech giant Amazon announce partnership, 2025/06/12.
  9. 環境資訊中心,2025。AI資料中心用電至2030年成長一倍 台灣準備好了嗎? 
  10. 聯合報,2025。輝達台灣總部落腳北士科 打造台灣首部AI超級電腦
更多消息
ECO
太陽能板真的有毒嗎?認識它,了解它,不怕它
在德國,太陽能是自1990年代開始帶領國家邁向能源轉型的先驅;在美國,它是大型電網及家庭自主發電的象徵;在日本,太陽能在2000年代蓬勃發展,與建築及自然和諧共存;在許多國家,發展太陽能,是提升能源自主,為國家注入永續動力的重要措施。 在台灣,太陽能同樣為我們點亮未來。然而,這些正面、積極的價值,卻時常被『太陽能板有毒』的傳聞所掩蓋。當國際社會持續前進,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心態與科學的視角,重新認識這項重要的綠色科技。
茂鴻報報-本週產業新聞 2025/08/15
1.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如何轉化為企業升級的動力? 2. 澳洲這樣省電費:政府補助家用電池 目標100萬個家庭有電池 3. 山屋也要電力自主化!玉山瓦拉米山屋太陽能升級 惡劣天氣也能供電10天 4. ​​​​​​​Google的「全天候無碳能源」大計想靠他!義大利新創Energy Dome的CO2儲能電池是什麼? 5. 實踐綠色金融 永豐綠能融資上看1,620億 6. 北台首見!文化大學打造光電風雨走廊 每年可減碳三百公噸
我是圖片01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如何轉化為企業升級的動力?
全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推行,清晰地向台灣企業傳達了一個訊息:綠色轉型,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係到未來競爭力的生存題。 台灣也準備推出自己的版本「台版 CBAM」,環境部預計從 2026 年 1 月起,就會要求企業開始「試申報」產品的碳排放數據,申報格式與歐盟規範一致。這段時間不會課費,主要是幫助企業熟悉整個流程,包括資料收集、計算邏輯、報表繳交與驗證機制。這就像模擬考一樣,讓企業先練習,再進入正式制度,有助於提升整體碳管理能力,也避免臨陣磨槍。 面對這股綠色貿易新浪潮,企業必須把握正式實施前的時間,而非駐足觀望。為了將CBAM的衝擊降到最低,並在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我們必須積極應對。這不僅包括從內部製程優化、新材料研發等面向著手,更有一條最直接且高效的路徑,能迅速為企業增加轉型籌碼:建置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 建置並採用太陽光電,不僅能有效降低產品的碳排放強度,直接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CBAM成本,更能彰顯企業對環境永續的承諾,提升品牌形象與國際競爭力。這不僅是符合法規的要求,更是企業邁向永續發展、把握全球綠色商機的關鍵一步。 現在,正是台灣企業擁抱綠色能源,為未來加碼的最好時機。
免費專人評估

從專案申請 ▶ 系統架設 ▶ 長期維護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