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綱要
隨著全球對綠能需求的增加,太陽能板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然而,關於太陽能板的生產、使用及回收過程,仍存在許多疑慮,例如可能的環境污染、回收困難以及資源浪費。本文將探討太陽能板的製造特性、退役後的回收處理現況與未來的發展趨勢,帶領讀者全方位了解這項綠色能源技術的環境影響及其解決方案。
太陽能板會污染環境嗎?
許多人將太陽能板與「有毒電池」聯繫在一起,擔心其在曝曬與風雨侵蝕下會釋放化學物質。然而,實際情況是,太陽能板的核心組成材料為矽半導體,與半導體科技類似。太陽能板的結構就像一個「熱壓三明治」,由玻璃、封裝材料、矽晶片及背板構成,經過密封設計,具高度耐用性,不會輕易洩露有害物質。此外,現代製程已解決過去切削液等製造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確保產品對環境的友善。
台灣主流使用的矽晶類太陽能板,其組成成分為玻璃74.2%、鋁框架10.3%、電池4%等,高達90%以上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月刊
太陽能板無法回收嗎?
太陽能板的使用壽命約為20至25年,其退役後的回收利用是實現綠色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環。目前,臺灣政府已制定政策,根據《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廠商在設置光電板時,必須登錄每一片太陽能板的序號,用以追蹤太陽能板的流向,落實環境管理,還能確保回收的合法性;此外,廠商還需繳交回收清理基金,待太陽能板達淘汰年限後,由專業且經政府認證的回收業者處理,進入循環經濟系統,成為新的光電材料或工業材料,避免衍生廢棄物問題。隨著退役板數量增加,業界正研發低污染的物理性拆解技術,以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式處理廢舊光電板。
臺灣太陽能電池循環經濟產業聯盟創辦人暨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傅耀賢教授團隊已研發躉推出「一站式全自動光電板回收設備」,能以零污染方式分解太陽能板的各組件,並將其轉化為高價值再生材料。這些材料可用於生產綠色建材、運動鞋等,延續其生命週期,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未來展望:創新技術與數位化平台助力
為應對即將來臨的太陽能板退役潮,政府和業界攜手合作,不僅推動技術革新,也加強數據管理。例如能追蹤太陽能板從回收到再製的全流程,提供碳足跡與回收履歷資訊,為業界創造透明化的循環經濟模式。
茂鴻電力公司身為太陽能電池循環經濟產業聯盟的一員,除了持續推動再生能源,對於綠色能源、資源再生及循環經濟的領域也不遺餘力。我們攜手產官學研多方力量,共同邁向「零廢棄資源循環」的永續發展目標,為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貢獻具體行動力。